(应届生毕业,想要二战或者考公,档案回到原籍还是选择户档留校比较好?)
2021届毕业生,暂时还不想就业,户口当时没迁到学校去还在老家。打算在学校附近租房子考研二战,期间也想参加公务员考试,现在是预备党员还没有转正,请问这种情况档案回到原籍还是选择留校比较好呢?
「上岸后,我从不避讳谈起“二战”成功。但也只有自己知道,那一年有很多“至暗”时刻。」大家好,我是小R研习室的成员困男。我一战时专业课大翻车,成绩不及国家线;二战时402分上岸985高校,终于圆梦北京。关于二战,大家或许需要很多“心理按摩”。但是在五月的关键节点,前期准备工作最为重要,希望你用五分钟能看完这篇我的亲身经历总结。
如果对你有帮助,欢迎收藏并转发给身边需要的朋友。本期关键词:三方协议;档案转移;党团关系;报考地点
各院校都有学生“就业率”KPI,二战的学生或多或少都被辅导员关心过“毕业去向”。由于国内升学、国外升学、自主创业、企业就业等都属于“就业”,所以辅导员老师一般建议二战的学生先签订一份三方协议,从而在毕业生去向管理系统中登记为“成功就业”。
签订三方协议有什么坏处吗?不签订三方协议如何避免学院的push?
首先,如果你专注二战,不准备参加工作,建议不签。
「毁约麻烦」虽然三方协议原则上是可以毁约,但整个过程非常麻烦;
「影响考公」签订三方协议后,你的人事档案会从学校转移至对应单位,后续如果还想参加国家公务员考试,会影响自己的应届生身份。
公务员考试认证的应届生身份:毕业后两年择业期内未落实工作单位、档案保留在原学校或者各级人才交流服务机构的学生;
私有企业招聘则一般不参照公务员考试的认定标准,已毕业则视为往届生。
其次,如果学校态度温和,同意以暂缓就业状态离校,则可以选择将档案保留至学校(原则上学校可以至多保留两年)或转回生源地人才市场(流程后续详解);
最后,如果学校态度强硬,必须解决就业,还有两种思路。
「灵活就业」在熟人公司取得就业证明(需盖公章),在毕业生去向系统中登记为灵活就业,档案返回户籍地人才中心;
「出国升学」办理了护照的同学可以与辅导员商议,选择登记为“出国升学”,证明材料上传护照信息页,去向院校适当填写,档案返回户籍地人才中心。(亲身实践可行)
如果你签订了三方协议,则人事档案会从学校迁往对应单位(无接收档案资质的单位则会由所在地公共人才中心接收);如果你选择上述其他方法,则人事档案可以选择留存学校或派遣回生源地人才中心。
优点:最简单。不用关心档案转接的各种事宜,第二年无论是升学还是就业,再调动档案、申请政审的时候可以直接联系辅导员;
缺点:学校通常不愿意。据观察,大多数同学的院校不愿意留存未就业学生档案,毕竟“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这一方式是大多数同学的选择,整体流程并不复杂。
首先,查找接收方信息。你需要在网上查找生源地对应的“XX市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局”或者“XX市人才网”或“XX市人才中心”官网,找到“XX市人才交流中心关于2021年非师范类高校毕业生报到及相关事项的通告”之类的公告,在公告信息中找到档案接收单位(即人才中心)的具体地址、邮编、联系方式,若公告中还要求线上登记信息,也应如实填写。
其次,向学校报备信息。在学校端,辅导员老师会在毕业季登记各毕业生的档案去向信息。例如:国内升学的同学需填写对应高校的信息,就业同学需登记单位信息。选择将人事档案派遣回生源地的同学则需填写上述提到的档案接收单位(也就是人才中心)的具体地址、邮编、联系方式。
最后,学校负责邮寄档案。人事档案的邮寄工作一般是学院统一进行,不会交给同学自己转接。因此,二战同学做好前面两点工作即可。我毕业时参加了档案邮寄工作,实际流程为:协助学院打印各毕业生的档案去向信息、封装毕业生档案、粘贴去向信息条,最终交付学工办邮寄。这一工作通常在七月完成,而信息报送则通常需要在五月至六月完成。
需要强调说明:大体流程如上,但各院校与各地政策可能存在区别。过程中有问题应及时拨打生源地人才中心咨询电话进行沟通,学校方则以辅导员通知为准。
本科期间已经入党或者是团员的同学在毕业时还涉及到组织关系的转接问题。首先我们需要厘清两个概念:
「党、团档案」纸质档案,存放于人事档案中,是实体;
「党、团关系」指的党员、团员身份从一个支部转移到另一个支部,是虚体。
因此,处理完人事档案后,不用再关心党、团档案的去向问题。它是存放在人事档案中,一起保存在学校/就业单位/生源地人才交流中心的。
毕业生需要注意的是:联系接收党组织、团组织关系的单位,办理关系转移(虚体)。
毕业生的学院党委和团委通常会对同学们进行操作指导,我主要谈一下我的党员关系转移的经历(返回居住地)。我所在院校的党员关系转移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传统纸质介绍信,一部分是党员网上系统。
首先,查找接收方信息。在网上查到居住地所在社区党支部电话(联系社区居委会/村委会是一样的,两套班子,一个办公地),说明个人情况,表示需要将党员关系转回社区支部(原则上社区不能拒绝接受),进一步询问到准确、具体的支部全称和联系地址;
其次,办理转出方手续。学校党委开具了纸质版的介绍信,填写已查询到的接收党支部的具体名称等信息,自行邮寄回家由家人委托办理。介绍信需接收单位盖章、填写回执并邮寄回学校留档;
家人如何委托办理?各地要求不同。
我家所在地要求省内毕业院校学生通过全国党员管理信息系统办理党组织关系转接手续(直接线上转),而省外毕业院校学生持《中国共产党党员组织关系介绍信》到市委组织部咨询办理。
也就是说,介绍信寄给家里后,家人先拿介绍信去组织部,组织部再交给社区。社区收到后,让家人联系社区将盖章的介绍信(下图)寄回学校。
最后,学校与社区进行对接。学院党委负责老师在网络系统中进行关系转移,接收单位(如社区支部)在系统中进行关系接收。
需要注意,各地实际操作不太一样。我毕业时,跨省关系转移不能在系统中操作,只能是学校转出后,自行联系社区支部负责人手动添加信息;省内转移则可以直接在系统中实现。因此,最新政策请大家及时联系学院和社区负责人进行了解。
毕业后距离考试还有半年,二战同学要考虑自己的学习地点。一般有三种选择:回家、租房,去寄宿中心。
回家最方便,但不太推荐。在家复习对自制力的要求较高,毕竟家庭的环境最为舒适。我自己不太建议这种选择,选择回家复习的同学一定要注意复习效率。
考研寄宿中心要谨慎。寄宿中心是近年的新兴产业模式,数量多但质量良莠不齐。选择这一方式的同学一定要提前咨询往期学员的真实感受,最好能够实地考察。没有了解过的同学可以直接在微信搜索栏搜索“城市名+考研寄宿中心”等关键字,就能看到许多宣传资料。
我选择了个人租房复习。首先,我选择在本科校内租房复习。优点:食堂用餐;有公共自习室、运动场;毕业时行李处理比较方便。其次,租房的信息来源主要来自同学介绍、房东直租和网络中介。在学校附近租房,前两者的信息非常丰富,可以直接咨询租过房的同学或者加入租房讨论群;短租不太好找,或者是在不熟悉的区域租房时,可以考虑第三方中介平台,价格费用一般会比房东直租高一些,好处在于成熟的租房平台会帮你省去沟通成本和信息搜寻时间,短租的选择也会更多。
一句话总结:在学校所在地复习,可以就地考,也可以回家考;其他情况,均回家考试。
回家在户籍地考试最简单,但要注意疫情。和一战时一样,按流程参加报名并选择户籍所在地的报考点即可。充分考虑疫情因素影响,建议在外地复习的往届生至少提前14天返乡以备不测
外省人在本科学校所在地考试则比较特殊。我一直在本科学校复习,不想在考前打包行李回家,所以选择留在本科城市考试。需要说明,各地政策不同,大家需要在所在省份的考试院官网查询往年的研招报考公告,详细了解报考资格说明。下面举个例子。
《2022年湖北省硕士研究生考试网上报名须知》中明确说明:
往届生、自学考试和网络教育届时可毕业本科生一般应选择户口所在地报考点报名;选择非户籍所在地报考点(包括外省户口在本省报名和本省户口跨市州报名,以下简称异地报名)报名时,网上确认须提供所在报考点当地公安部门办理的有效居住证,或所在报考点当地工作单位缴纳的近三个月的社保缴费凭证。
取得居住证的方式比较简单。在毕业前拿着自己的身份证到学校的保卫部办理即可。办理时间一般需要一个月左右,大家尽早咨询,一定要在11月现场确认前取得。
特别注意:一定要趁早办理。我同学由于办理时间较晚,无法在现场确认时领取到居住证,最终只有在考试前返回户籍地参加考试。
这点经验的适用时间比较晚,可以先收藏。报名后一定要记得这个小诀窍。二战的同学无法直接在本科考场参加考试,无论是回生源地考试还是留在本科所在地考试,都可能面临具体考场待定的情况。
许多城市的报考点是以“某某市考试院”,或者“某某区招生考试办公室”的形式呈现的,最终考场通常是对应辖区内的公立中学,报名时不明确说明,只有考前一周打印准考证时才能确定。每年考场附近的酒店十分紧俏,价格飙升三四倍都是常事,所以我提前预订了所有可能考场附近酒店。
首先,找。在微博、贴吧、考研帮等平台搜集往年对应考点辖区的各中学考场,以武汉市洪山区招考办考点为例,每年都是有五所固定的公立中学作为考点;
然后,比。在不同的第三方平台比对价格,提前预订酒店,务必注意免费取消的时间限制要求;
最后,订。预订好之后就不用再理睬了,直到考前一周准考证打印时确定最终考场,再免费取消其余订单即可。
这一方法不仅是为了省成本,更重要的是部分城市考场附近的酒店资源并不丰富,如果临近考试预订很容易遇到房间售罄或者不得不预订较远距离酒店的窘境。
策略上看:可以先报第二学士学位9月去上学,然后报名考研,同时操作。
现实上看:第二学位课程较紧,是否适合同时准备复习考研,需要自己多斟酌。
其他方面:档案和党团关系的转接会变得相对简单,报考点选择上,一般可以在学校所在地考试。
扫描上面二维码,微信咨询
落户咨询热线:13671738356
咨询热线
136717383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