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穷应届生的女孩适不适合考公务员?)
做一个长背景介绍吧(耽误您宝贵的5分钟):学历:大学是民办三本,每年助学贷款8k。总共累计3.2w。家庭:单亲,小时候家里特别穷,小时候我没感觉不知道什么是穷,现在回想一下真是穷,可能那会阿爸承受的更多吧。过往的不做赘述了,现在比以前强多了,当然依然很穷。前几天听说欠我姑3w.所以总计欠款6.2w.
我现在是大四,在北京实习,签了三方(有违约金4k,一毕业估计就上社保,不是应届生了),待遇:一个月7500—8000,不包吃住,减去房租1500交通300吃1500和五险一金。估计就剩3000左右了吧。(如果以后在北京后面可以选择祝便宜一点的房子,大概能剩4k吧。这样的话,6.2w差不多一年或者两年可以跟爸爸一起还掉)还有就是我想的是在60岁之前(还有4.5年)给我爸爸买点保险,让他以后生活有个保障,听说要7/8w?。
同样我也有自己的梦想,想在婚前买上自己的一套小小房间20平也行。
是不是觉得我把未来生活布置的很好?
但是我爸爸老了之后离不开人,所以我不可能一直在北京。我就想着趁着有应届生身份考一个公务员(当然不是说能考上就能考上的),自己以后的工作也稳定。但是我们市的公务员估计就2.5~3500左右吧。这样我除了房租吃喝,能剩的也没几个子儿了。根本实现不了上述我说的还债和缴纳养老保险,买房子的事。(我想要的很多,但也不多,只是想要爸爸可以像退休那样不用那么辛苦,让自己摆脱贫困。)
。。。。。。
我今年报了公务员考试,但是出来实习了没时间学。一次考试不过,想再战,但是我也不可能脱产学习,只能边工作边学习,但是我找的这份工作,一旦今年7月毕业进入工作就没应届生身份了,考公务员就很难了,当老师也不可能了。很纠结。。。目前疫情,找不到不交保险,还有时间学习得工作。。
。。。。
我到底应该为长远发展,违约三方赔4k换一份没有社保的工作,带薪备考?还是应该着眼现实,干眼前这份工作(丢失应届生身份)把债还了再说考公务员的事情?
。。。。。。。。
应届生对我来说也只是一个身份,基于家庭来说考公务员或许是我很好的选择(照顾爸爸,平淡嫁人),如果不是没有家人的牵绊,我很愿意出去外面闯一闯,但是我深知不能闯的连家人都忘记了,我生来除了体验人生,还要赡养养了我的人。。你也可以说,不考gwy就养活不起嘛?养活得起,但是养活不到,没人照顾。。(插一个话题…看完人世间这个电视剧,我对冯化成那句话深有感触:"养心智,养口体。"我多么羡慕有一个秉昆一样的兄弟姐妹,在阿爸阿妈身边伺候养老。或许你会说,你才大四还年轻考虑的太多了,但是这就是我的家庭,一个快60的阿爸,我需要为他负责,为我自己未来负责。我想让我自己未来少走弯路))
。。。。。
所以基于以上情况,你们觉得我应该怎么选择才是最好的选择?或者说换作你们是我(穷应届生家的女孩)会怎么选择?(不必说:你的人生别人无法替你做决定的之类话)我就是很迷茫了,家里也没有人可以咨询才来到的知乎。。。。。我觉得选择对了方向再去奔着目标实现很重要。
。。。。。
希望您可以尽情发表您的观点。
看完了问题长长的描述。
我总觉得每一个在知乎上认真提问的人,都值得被认真回答。
尤其是这个人在年轻的关键时期。
柳青说,人生虽长,但关键的只有几步。对于题主来说正是如此。
首先直接回答问题。适合,并且适合的不能再适合。
上第一个,我反复说过多次的结论。
公务员是民办三本大学生职业选择的最优解、天花板。更加武断的说,公务员是二本、三本大学生职业选择的最优解、天花板。
其次,来一个个回应你的问题。
1.自己家里有负债、很穷,公务员工资低,实现不了基本的生活需要。
但是我们市的公务员估计就2.5~3500左右吧。这样我除了房租吃喝,能剩的也没几个子儿了。根本实现不了上述我说的还债和缴纳养老保险,买房子的事。
公务员这个工作,在某些地方的确工资算不上高收入,但公务员职业的一大优势特点,就是保下限,下限特别高。目前的环境下,不违法违纪指望靠公务员工资大富大贵肯定是不现实。
但光靠公务员工资实现温饱,解决自身基本的生活需求,却完全可以满足,这点你根本不需要担忧。
换一种更加直白的表述。
就是你在北京企业里挣8000的生活水平,肯定没有你在老家市里公务员挣3500的生活水平高。
关于吃。
在北京一个月1500块钱餐费,一天三顿50块钱,平均每餐不到20块钱的餐标,你吃的都是啥?
小姑娘,公务员有食堂,好的单位一天三顿都可以在单位吃,(晚餐可能需要加班,但有的不加班也能混上)每餐只需要你交2块钱,有的还更低,你了解下?你自己算算吃这一项上能省下来多少钱?
关于住。
现在提供住宿的单位不多了。(个别的还有)但很多三四五线小城市,也有人才公寓,再不济你自己租房,也不会太贵,还可以跟单位同事合租。生活成本肯定是比北京低的。
更为关键的是你民办三本,月薪8500,想在北京买房子...这个...我只能说委婉点说,有难度,而且难度很大。
但在老家市里,买一个20平的房子,我是不知道你老家的房价是多少。
鹤岗、鸡西那些几万块钱就一套的房子我就不抬杠举例了。
但是公务员工资虽然不高,但是你月薪3500,这肯定没算公积金。以后跟对象两个人攒个首付,然后在老家市里用公积金还贷款,毫无压力的好吧?
关于照顾家里人。
公务员里唯一不推荐的选择,就是异地乡镇公务员。但你需要照顾家里人,那么回老家考市里公务员就成了上上之选。
老家本地市里公务员。这性价比是成倍成倍的的往上涨,好吧?
所以,以上根本就完全没有任何可犹豫的地方。考个公务员就是你最好的选择。
关于考试。
你唯一需要担心的就是考试,现在哪怕是三四五线的小城市,市直公务员考试的竞争都是非常激烈的。分数居高不下。
建议你大四全职系统复习备考一年。如果考不上,失去应届身份后,可以参加工作,边工作边继续考试。
其实说来说去,你以为你是有的选,但是实际上很可能没得选,公务员也没有那么容易考,如果你的专业是天坑专业,就只能去考三不限的岗位,估计你就不会问适不适合考公务员,而是我还有机会考上公务员吗?
贫穷女生更加适合考公务员,即使你在体制外做个打工人,收入也不会非常高,公务员待遇也比绝大多数打工人收入高,甚至可以说比不少新时代的搞计算机农民工收入的高,其实好多码农收入不过万的,可能你是学生还不知道,互联网虽然是高薪,但是也只有少部分的人收入高。
再者女生做公务员社会地位高,现在不少男生找对象也会看女生家庭条件,体制外打工人工作朝不保夕,可能养活自己都比较困难,家里又要负担,即使你现在收入高一些,估计稍微有点能力的男的都不敢找你结婚。
但是公务员的话,社会地位高,职业稳定,特别是女生,很多有钱的小老板也会找公务员或者是体制内互找,慢慢日子就能好好改善。
公务员这种工作的优势,只在几种特殊情况下才能体现出来。
第一,当地经济不活跃、工作机会少、工资水平低的时候;
公务员的工资水平普遍高于本地企业职工收入中位数,这在十八线小县城的优势会十分明显;
第二,经济剧烈波动、社会失业率高的时候;
公务员被称为“铁饭碗”,就是这个意思。只要你不犯原则性错误,只要国运昌隆,这碗饭你是可以吃一辈子的。经过三年疫情,很多人对这一点的体会更深。
第三,适龄男女婚嫁的时候。
公务员的收入虽然不算很高,但这份工作背后有一个庞大的系统做靠山,社会地位会显著高于同收入、同经济条件的家庭,所以在婚恋市场一向很有竞争力。
但是任何事物都有一体两面,公务员工作也有短板:
1,收入稳定,但不会很高。一线城市、实权部门会好一些;
2,从政或不从政,是两条完全不同的路径;
3,职业技能的通用性比较差。如果不从政、不晋升,不搞人脉资源那一套,做一个佛系的守法青年,那职业生涯几乎就被套牢了,以后转企业的可能性比较小。
所以说,其实最适合考公务员的人,是中产家庭和小老板的子女。
经济上没压力,一辈子吃穿不愁,把孩子送进体制还能让自己的家族和事业获得一定统战价值。
对于穷人家的子女来说,考公的价值不见得比混企业更大,除了稳定以外其他都是短板。即便上面提到的婚恋价值,在较差的家庭条件和父母养老压力捆绑下,也未必能顺利变现。
(巧吧?县城体制女孩的婚恋困局,上了今天热榜第2)
2019年,论文《县域体制内的「剩女」——基于中部D县的调查》发表,调研数据显示,在中西部等偏远地区的县域体制内,有大量的大龄未婚女性……欧阳静说,在她的访谈对象中,有人降低标准,有人异地解决,也有人单身至今。那些曾经的好学生、乖乖女,后来顺利考进体制内、有着体面工作的女青年,唯独在婚恋的竞技场上,被「困」在原地。
对于题主的家庭责任感,我非常感动。我想跟你分享的是:
1,6万多块钱的债务不算大事,4千块违约金也不算什么,和职业生涯相比啥都不是;
2,照顾父亲很重要,但也不是只有回老家一条路。也可以接阿爸去工作地呀;
3,考公的难度,可能比你想的还要大一些。你是边工作边看书,你的竞争对手们可能是脱产、报班、全职考公,考完国考考地方,考完湖南考湖北,“十八省巡按”也不少见。
我的分享到此为止,因为我担心的是,我的倾向给你造成过多的暗示。我是一个不会对命运妥协的人,是年轻的时候揣着两千块钱就敢拖着行李箱去一个陌生城市的人,我的思路只能适配我的个性。
我之蜜糖,彼之砒霜。
给题主最诚挚的祝福。路在你的脚下,选择在你手中,一切苦难都会过去,未来绝不晦暗。
是我错了,给评论区道歉。
我确实没意识到,公务员工作是很多人的上限,还是那些专门教人「上岸」者的饭碗。砸人饭碗是我不对,但是骗穷人家的孩子考公也是你不对。别人都快被几万块钱的债压死了,你就行行好,给别人留几块钱生活费吧。
对,我把毕业后,全职备考编制,保留所谓的应届生身份称为“啃老式”的应届生身份,因为那不是当年应届。。
我不止一次的强调过“非当年应届”和“2年基层工作经验”的优劣势,以及他们之间的相互对比。
但是不管是在知乎还是在抖音,那些被公考机构洗脑的学生还是要说非当年应届生身份重要。
关于《两年基层工作经验PK非当年应届生的重要性》等问题的系统性分析
给大家较为深刻系统的讲解一下2年基层工作经验和非当年应届生身份哪个更重要?怎么去兼顾?等相关问题。在解释这些问题时,为避免G精,还是先抛出不一定适合全国每一个地方,毕竟我也不是神(这句话原文没有)。就算是国家出台的左边法律右边,都可能出现歧义,需要全国人大的左边法律右边解释和最高院的司法解释等才能不断完善。
非当年应届生:主要是指拿到毕业证后2年时间内未就业的学生,档案一般在学校或者在生源地的人才服务中心。但是只要你没有购买社保,你工作还是没工作,谁也不会去查,在报考公务员或者事业单位考试的时候请直接选择“待业”那栏即可。2年及以上基层工作经验:主要是指在县区及以下党政机构工作了2年及以上。其实大多数考生面临的无非就是一在私企工作的时间是否算作基层工作经验?二在一些国企工作的时间是否算作基层工作经验。放心,基本上你们提问了,都是算的。只要你在私企有劳动合同和社保记录就算。至于国企,大多数考试也不具备在二级总公司甚至总部工作的资格,所以大多数的你在国企上班的时间也算作基层工作经验的。
在2020年之前,其实非当年应届生身份更重要还是2年的基层工作经验更重要,我基本上可以给大家武断的说2年基层工作经验更重要。但是2020年后,由于疫情的影响,部分地区对非当年应届生有一定的倾斜,加上部分考公机构的过分解读,导致有的考生或者说大学生在这个问题上,理解不深刻。
我一直一直强调的是:当年应届生身份的重要性,因为绝大多数央企和选调生都只面向于具备当年应届生身份的学生。这个时候当年应届生身份就很重要,因为一旦错过了,基本上你就无缘于这些大的央企和选调生了,也就错过了很多就业机会。什么是当年应届?直观的说就是对国内学生硕士及以下的毕业生,前一年的9月到下一年7月底处于大四、专硕研二、学硕研三的学生。至于博士和留学生,时间结点上有所不同。
而非当年应届的应届生身份,相当于2年基层工作经验,没有那么重要,不值得你在能选择一个较好的私企甚至于国企的情况下,不去工作,为了一个“非当年应届生身份”而全职备考。那为什么我会说没有那么重要呢,我老师或者说培训机构都说应届生身份重要,你说不重要,你岂不是在误导人吗?请听我徐徐道来:
国考:国考大多数岗位限制了应届毕业生,但是是限制当年应届。90%以上的限制应届的岗位我可以说都再次有备注:比如限制2022届高校毕业生。限制2年内的应届生的岗位少得可怜,报考比很高,竞争难度很大。试想一下,你具备当年应届生身份都没考上国考,还想通过非当年应届去考的难度,真的会很低吗?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你放弃了积累基层工作经验,得不偿失。那有的人就是要G,我就是要凭借非当年应届生身份国考,我一定能上岸,那我不拦着你这种人。毕竟总有人是成功的,我也没法反驳。部分省份的省考:在2020年疫情后,由于要照顾到一些毕业生,福建、浙江、安徽等几个省份,出现了较多的限制“非当年应届”的岗位,于是我也不知道是考生们还是公考机构搞出来的,在很多平台过分吹捧了“非当年应届”身份。实际上,很多省份省考现在回归到了同样只对“当年应届”有政策优惠的情况,比如四川。其他省份今年我没有看,但是根据一些博主的研究,应该也是我说的那样情况,更多的只对“当年应届”进行照顾了。
为什么我说2年基层工作经验更重要,有以下几个原因,大家要认真的看:
在国考、省考中有很多岗位限制的就是2年基层工作经验:在国考中,特别是部委和一些省部级以下岗位,2年基层工作经验显得很重要。各省的省考中,在省考中放出的省厅和市直单位里面,除了学历要求的门槛提高以外,也是越来越突出2年基层工作经验的重要性。比如我举个例子,四川省泸州市发改委要招1个学经济专业的人,那么大概率会限制本科甚至研究生及以上学历、具备2年基层工作经验的人。第1点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就是这个:因为考公是淘汰性考试,你怎么能知道下一次考试你就一定能上?说难听点还是那句话,T,M的当年应届的时候都不能保证一定上,何况非当年应届的竞争难度更大的情况下。而公考一般就是1年1次,纯粹的全职备考,过1.2年考上还好,没考上呢?这就浪费掉了你的时间。错过了积累2年基层工作经验的机会,同时,哪怕你今后考上了,你也从此少了2年的社保和工龄,这才是最最重要的。在私企或者国企上班的时间考上公务员后能算工龄?答案是能。只要有社保记录和劳动合同,人事部门就能给你认定为工龄,直接影响到你的年休、工龄等等待遇。它只是不能认定为党政工作的工龄,比如公务员规定了,本科学历的一级科员原则上必须参加工作满3年后才能升为副科实职,这个3年就是指你必须是一级科员身份后工作满3年。上次有个咨询者问我,老师,我是专科,会计的,想考公怎么办,我说读非全本科拿学位证后再省考考公。然后有人就反驳,他没告诉你这样没有应届生身份。mmm的,专科学历除了很偏僻的一些地方基本上没有岗位可以报考,这个时候应届生身份有个锤用啊,这个时候最重要的就是先提升学历。一些学生就是被公考机构洗脑了。
那,老师,你给我们说一下最佳的一些解决的方法吧,认真做笔记吧:
如果你学校不够定向选调,想通过国考或者省考进入好的岗位,那这个时候可以先考个事业单位或者进国企工作,骑驴找马。坚持考你中意的岗位即可。比如你只是普通双非毕业的硕士,排除部分部委可能歧视学校的情况下。你想考部委,省直机关。那部委好一点的岗位或者省直机关又需要2年基层工作经验。这个时候你不可能不工作吧,你只有应届生身份,哪怕是当年应届也不行啊,这个时候你就先通过人才引进或者考试的方式找个事业单位、国企等先就业,然后坚持考省直、部委就可以了。如果你本科就只是个普通本科,又不能良好的就业。我的建议是考个三支一扶(专业不好,也不好考),西部志愿者(这个要简单得多)。这样你去基层服务,服务期满后,不但是基层工作经验,并且还是服务基层项目人员,不比你啃老全职备考香???实在不行,我都建议,尽量找一个稍微好一点的私企,只要能给你连续缴纳社保,然后坚持考编。这样都比你啃老全职备考香。。。
综上:我想我已经非常清楚的给大家讲解了到底2年基层工作经验和所谓“啃老式“的非当年应届生身份哪个更好?为什么?怎么做?等相关问题了。需要一对一讲解的,请走以下通道。
最后,欢迎大家点赞关注与咨询,我作为曾经的寒门学生,一步步成长,经历了很多坑,久病成医,曾在某双一流高校就业指导中心及招生办公室工作、跟踪研究就业接近10年————拥有高校、公务员等多个系统的工作经历,在就业指导、公务员(选调、省考、国考)、志愿填报等问题上拥有较为丰富的经验。对全国的就业形势特别是体制内(定向选调、公务员、人才引进等)有较为深刻的见解,有数千人的就业咨询指导经验。
说实话,应届生无非就三个选择:考研、考公考编、工作。
拿不定主意,或者有点偏向考公的,耐心看完接下来的内容,我来帮你做分析。
你应该从这几个方面来考虑:时间成本,金钱成本,机会成本。
对考公这件事,我两年内在不同城市巡考了十几次,在这段经历中,我见识过考公大省的激烈内卷,体验过军队文职、事业编等其他相似类型的考试,深刻意识到我的确不是「天赋型选手」。
如果非要归个类,我认为「努力型选手」比较适合我。
第一次考公我的成绩只有120分,参加过考公的都知道,120分只是一个正常人裸考的分数,根本摸不到进面试的边。
再加上本身是竞争激烈的财会专业,一个岗位几百人报考都算是常态化,所以我的考公之路自动升级为困难模式。
从初次考公120分到巡考稳定在场均144分,再到最后上岸的150分,我一次又一次地证明了普通人也可以通过个人努力去超越那些「天赋型选手」。
经历过从山脚爬到山顶,所以清楚地知道上山的每一级台阶应该怎么走,也明白这上山的每一步中所蕴藏的艰辛。
但是如果在我考120分的时候问我:你觉得自己适合考公吗?我的答案绝对是:不适合。
甚至打算放弃走考公这条路。
在我能轻松考145以上时,这个答案就会变成:适合。
于我而言「适不适合」等于「我能不能考上」,或者说「我能不能轻松地考上」。
因为我已经迈过了「适不适合开始复习考公」这个阶段,进入了「适不适合继续考公阶段」。
现在回想一下,我当时做出考公,以及继续坚持考公这一决定,其实就是采用了成本比较法。
在面临诸多选择无法通过下意识或者简单思考选出最优答案的时候,化繁为简,比较成本,会让人做出相对理性的决策。
现如今考公的同学无非也就分为以下这么几类:
考研or考公的应届生
工作or考公的应届生
犹豫是否离职备考的往届生
已经在全职备考的往届生
前三个属于刚刚接触考公的迷茫初期——我适不适合考公,已经在全职备考的往届生已经自行度过这一阶段,他们会面临和我一样的迷茫中后期——我适不适合继续考公,大家可以体会一下这两个时期的区别。
应届生忙着在考研、考公、就业三者里择最优,往届生在要不要辞职中摇摆。
可以看出,考公这个决定不是独立于其他选择而存在的,而是与其他选择互斥,考研和国考时间几乎是前后脚,而省考时间又和「金三银四」时间非常相近。
已经有工作的人就更不用说了,肯定要在现有工作和公务员之间最终选一个职业。
那么应该从几个方面来考虑成本呢?时间成本,金钱成本,机会成本,这是我主要考虑的成本。
时间成本:行测+申论的复习,想要掌握基础的知识至少要学到300个小时以上,想要拿到高分,那这个时间至少要翻倍。
从开始犹豫到真正成为公务员,这些都是时间成本。
短则3、4个月,长则半年以上。
金钱成本:从买书到上网课或者线下课,再到考试的路费,比如我巡考时候的路费、住宿费其实也是很大一笔开销。
机会成本:说到机会成本,这时候需要适当畅想一下未来:如果选择考研会面临什么样的机会、好处;如果选择就业又会面临什么样的机会、好处......放弃了这些于你而言也是一种成本。
从定义上来讲是指决策过程中面临多项选择,当中被放弃的价值最高的选择。
例如你在9,8,7三个数里择最大的那个,你选择了9意味着放弃了8,那么你的机会成本就是8。
放到考公上来说就是,你选择了考公放弃了工作或者考研,你的机会成本是就是工作或考研能带给你预计最大的收益。
针对一些处于迷茫初期——我适不适合考公这一阶段的同学,或许你自己已经提前了解过一点考公和公务员的相关情报,但是不妨听听个我这个已经成功打入内部的人,给你讲讲墙内那些你不知道你不知道的事。
大家在正式备考之前肯定听说过公务员这个职业,也对考公这个词并不陌生。
没被父母、亲戚朋友念叨过的同学凤毛麟角,但是也逃脱不了周围同学的七嘴八舌,当然了,也仅仅只是听说过。
于是产生了想了解公务员的念头:公务员是个啥?
公务员是一份职业,是一份国家负责招聘你,国家给你发工资的职业。
一旦成为公务员有了编制,只要不违法乱纪,从此,你生是国家的人,死是国家的鬼,无非多双筷子,多难都有你一口饭吃。
PS:大家通常分不清楚,事业单位和公务员之间的区别。
事业编和公务员这俩虽然都是编制内,有时候招考单位都一样。
但是事业编可比不上公务员。
随着许多事业单位逐渐企业化,开始自负盈亏,国家慢慢开始不负担他们的工资,或者只负担一小部分。
因此不管是从稳定性,还是待遇,又或者是晋升方面,事业编远远不如公务员。
因为这俩考试有很多内容相似,事业编往往是考公务员时的备胎。
公务员这个职业有啥特点?
稳定+收入可观+相对轻松
首先,即便能枚举所有职业,公务员的稳定性怎么也能排前三。
这不仅意味着你有稳定的不担心失业的工作和稳定的按月发放的收入,不用担心吃了上顿没下顿,不用为明天会不会失业而焦虑。
也意味着,这是一种安全感,不管是谈恋爱、工作还是生活都需要的安全感,它能够让人能保持情绪和心态的稳定。
稳定的代价是被限制自由。
如果你的爱好是出境旅行,那么可能会受到一些影响。
每个公务员的护照都是人事部门统一收集管理,出国要报备审查,有单位的还限制出国的次数。
现在疫情期间,管理严格的单位是不允许出本市或者主城区。
这种限制还体现在婚丧嫁娶、摆宴吃酒和言论自由上面。
其次,我的每个月收入固定在本月初或者上月末发放。
收入虽然不是非常的高,但是远超当地的平均工资水平。
东部沿海地区的年收入甚至能达到30万以上。
普通地区收入也完全可以让你过得很惬意。
收入固定的代价是「固定」,也就是涨幅很小。
互联网跳一次槽涨薪20%,公务员做10年都不一定能涨20%。
收入结构十分透明,灰色收入基本也是不太可能。
个人的财产和一些私人情况都需要定期申报。
最后,不得不提一提饱受争议的「公务员工作轻松」这个特点。
先明确一点:不轻松≠有前途、晋升快;轻松≠没前途。
就像是能拿奖学金的,未必学习是最好的。
由于现在各项指标性考核比较多,工作趋于透明,再轻松的岗位也很难做到喝茶看报一整天。
一些重要的单位,每个月加班两次以内的人就已经被自动归为清闲行列。
在某种程度上取决于所选择的岗位,这个问题在选岗这个章节里我会细说。
但总体来说比私企要轻松,我一个月就加一两次班,不会超过7点。
1.公务员考试。
符合岗位要求和招考简章基本要求的都可以报考。
国考产生国家公务员,由中央来垂直管理。
常见的招录单位有:国家某部、国税、海关等;
省考产生地方公务员,由地方政府来管理。
常见的招录单位有:某市某局、市政府、区政府等。
你家门口(非北京)那些单位里的公务员,一般都是省考招进来的。
2.选调。
这个就比较厉害了,限制比较多,只有应届毕业生才可以报考,考上了就是储备干部,约等于企业里的管培生。
定向选调岗位好,是重点名校进入党政机关的主要方式。
相应的也会更受重视,晋升更快。
对于报考者的资格要求会很高,不是咱们普通人能够参与的考试。
非定向选调就是普通选调生,不限制学校,报考条件也相对宽松,普通人也能参与,因此竞争比定向激烈一点,只是要先到乡镇工作两年。
我们单位的选调生就是先基层做两年,今年已经回到我们单位。
成为公务员的途径不多,但是想上岸的人越来越多,公务员一年比一年难考。
「上岸」这个词,对应的是30年前的「下海」。
「下海」诞生于改革开放初期,经济欣欣向荣。
一些人,以政府机关人员和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为主,放弃在体制内的工作,或者办理停薪留职,转而投向市场经济中,在这个新的领域谋求发展。
数据显示,仅1992年辞官下海的人就超过12万,停薪留职、兼职投身商海的人数超过1000万。
时至今日,情况完全调转,从被迫到自愿,越来越多人更倾向于「上岸」,从而再次回到体制羽翼之下。
以2022年国考为例,报考后通审核的人数有212.3万人,较上年增加54.7万人,增幅达到了34.7%,为历史新高,但是最后能够成功「上岸」人只能有3.12万人。
总体招录比达到了68:1。
也就是说平均每个职位都有(68*招考人数-1)个人和你竞争。
2019年是特殊的一年,由于2018年中央机关编制改革,比如国税地税合并。
因此当年的国考招录人数创下了新低。
但是这并不妨碍我们看出来,即便从2020年开始,每年国考招录的人数都在增加,但是增速远远低于报考人数增加的速度。
反映在数字上就是:招录比逐年上升,也就是和你竞争的人越来越多。
考公不易,所以我们在做决定时更要慎之又慎,要坚决抵制头脑一热我要备考,然后开始摆烂的行为。
所以我们按最开始的人群分类,讲讲考公这个决定对于不同群体的成本比较法。
使用App查看完整内容
目前,该付费内容的完整版仅支持在App中查看
??App内查看
扫描上面二维码,微信咨询
落户咨询热线:13671738356
咨询热线
136717383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