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财经大学天府学院2018—2019学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2018—2019学年,西南财经大学天府学院坚持以左边习近平右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为引领,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践行“两个维护”,全面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和全国高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牢固树立“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积极推动“以本为本,四个回归”,坚持“信息化、国际化、产教融合”三大发展战略,围绕建设一流应用型大学和一流应用型学科中心任务,全面推进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学改革、师资队伍建设、产教融合等各方面的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一、本科教育基本情况
(一)开展本科教育思想大讨论,制定振兴本科教育实施方案
2018年10月,根据教育部《关于狠抓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落实的通知》、四川省委教育工委《关于认真学习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的通知》、四川省教育厅《关于印发<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贯彻落实工作方案>的通知》的文件精神和工作要求,学校制定了《关于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实施方案》和《本科教育思想大讨论活动实施方案》,在全校范围内开展本科教育思想大讨论活动。活动历时1个半月,全体教职工深入学习、认真讨论,“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进一步坚定,“以本为本”教育理念进一步深化,“四个回归”工作任务进一步落实。
同时,为了全面深入贯彻落实“以本为本,四个回归”,学校认真审视了近年来在本科教育方面的举措和成效,查找了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结合“十三五”发展规划、“双一流”建设实施方案、整体转型改革实施方案,制定了《振兴本科教育实施方案》。方案明确提出了六个方面的重点任务:一是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建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二是进一步推进“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课堂教学改革;三是进一步提升“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建设水平;四是进一步推动一流应用型专业集群和课程集群建设;五是进一步推动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六是进一步建立健全全过程融合的协同育人机制。2018—2019学年,学校全面整顿本科教育教学秩序,对本科教育教学规范管理情况进行了全面的检查和梳理,对相关规章制度进行修订和完善,全面修订本科所有专业2018版人才培养方案,改进和完善了课堂教学管理和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相关规章制度,改进和完善了教师评价考核制度。
(二)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及服务面向
2018—2019学年,学校高度重视国家关于应用型高校建设与转型的指导思想,深入贯彻实施四川省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公布第三批省教育综合改革试点项目暨整合调整前三批试点项目的通知》的工作要求,紧紧抓住“本科院校整体转型发展改革试点”单位的契机,加快整体转型的工作步伐,积极争取从整体转型试点院校向整体转型示范院校迈进,努力建设财经特色鲜明、社会认可度高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
学校根据《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四川省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四川省成都天府新区总体规划(2010-2030)》等一系列重要文件中关于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要求,出台一系列指导意见,进一步明确学校的办学定位和发展目标,明确学校服务面向定位于立足四川、面向西部、辐射全国,为成渝经济区、天府新区、成德绵经济区、中国科技城(绵阳)等西部区域的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与服务。
(三)本科专业设置情况
2018—2019学年,学校共有本科专业32个,涵盖管理学、经济学、工学、艺术学、文学、法学、教育学7大学科门类,其中以管理学和经济学为主。办学多年以来,各专业已形成了相互支撑、交叉融合、协调发展的良好发展态势。此外,学校以行业和产业的发展需求为导向,制定了新专业申报计划,申报了护理学本科专业,并于2019年上半年获批。
2018—2019学年,在应用型大学整体转型背景下,学校致力于积极推动应用型专业建设。2019年1月,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工程造价、社会工作3个专业列入四川省第二批应用型示范专业,再加上第一批的会计学、环境设计,学校现共有5个省级应用型示范专业。
(四)在校学生情况,本科生源质量情况
2018—2019学年,学校共有在校生人,其中本科生人。2018年秋季,学校共录取本科学生4400人,实际报到4126人。报到的本科新生中,四川生源有3464人,西部生源有3944人,学校生源以四川为主,辐射西部地区,这与学校的区域定位相符合。
2018年秋季,学校在四川省本科第二批次的录取调档线文科为512分、理科为484分,分别高出二本线20分和26分;录取最高分数文科为553分,理科为553分。在四川省以外的其他绝大部分省份的本科录取中,我校的录取分数都远远超过了当地省份的同批次录取控制线。
二、师资队伍与教学条件
(一)师资队伍基本情况
1.师资队伍稳定,生师比符合要求
学校始终以建设一支“热爱教育、勇于创新、理论扎实、实践丰富”的师资队伍为目标,将师德师风建设摆在师资队伍建设的首要位置,不断推动“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不断健全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不断加大高水平、高学历、高职称的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不断提升教师的教学科研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2018—2019学年,学校共有专任教师750人、兼职教师332人。生师比基本符合要求。
2.师资队伍结构合理
学校专任教师学历层次较高,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学缘结构合理。2018—2019学年,学校副高以上职称的教师有118名,占比15.7%;具有硕士和博士学位的教师有566名,占比75.47%;有海外留学背景的教师占比13%;毕业于985高校的教师占比30%,毕业于211高校的教师占比60%。本学年,获得省级优秀教师称号1名、省级教学团队称号1个。
(二)师资队伍建设情况
1.强化“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的建设目标
学校致力于建设一支既精通专业理论知识又有较强技术应用和实践操作能力、适应应用型本科教育教学的“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为了加快建设进程,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和《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等文件精神,学校制定了《“双师双能型”教师认定办法(试行)》。
办法明确了我校认定的“双师双能”类型,一是“双职称”型,具有专业技术职称与教师职称;二是“双证书”型,具有专业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与教师资格证;三是“双经历”型,具有教学经历与业界经验。同时,办法还规范了师资队伍的管理要求,一是获评的“双师双能型”教师要认真探索专业发展趋势,带领其他教师积极开展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促进整体教学能力提升;二是各部门要合理安排“双师双能型”教师指导学生的专业实践,不断提升实践教学效果;三是各部门要加强教师实践培训,并积极从行业一线吸引有工作实践经验的技术人员到学校任教。
2.抓好外部引进和内部培训,提升“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水平
2018—2019学年,学校紧紧围绕各学科专业集群的用人需求,重点引进特色专业、紧缺专业的优秀人才,全学年共组织39轮次的试讲,最终录用了140人,其中教师66人、行政职工74人。除了加大专职教师的引进力度外,学校在行业领军人才和兼职教师的引进方面也明显加强。一是面向国内外知名高校,引进在相关领域和专业掌握前沿理论的高水平、高素质、并具有一定社会影响力的人才;二是面向相关行业,聘请一批在行业内具有较高知名度和突出成果的专家、高管担任客座教授。
学校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培训和培养,以多种举措提升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进一步促进教师队伍向“应用型”转型。2018—2019学年,学校共组织了面向全校教师的专题培训共4次,培训主题包括国际专业认证、国家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应用型示范课程建设等。根据四川省教育厅对于新教师岗位培训改革的新要求,认真组织好新进教师参加岗前培训、线上学习和返岗考察等各个环节;同时,针对新进教师开展了办学理念、教学技能、课堂组织方法等方面的专题培训10场。在做好内部培训的同时,学校鼓励和支持优秀教师参与校外的交流与培训,全年共参训教师303人,包括高校管理数据应用分析培训、人工智能培训、教师教育质量论坛等。
(三)保障教学经费投入,持续改善办学条件
为保障高水平的办学和高质量的教育教学,学校始终保持了充足的办学经费和教学经费。2019年,学校的本科教学日常运行支出5464万元,本科专项教学经费2024万元、本科实验经费91万元、本科实习经费110万元。
学校现有绵阳、成都、德阳三个校区,绵阳校区位于绵阳市科教创业园区,成都校区位于成都市成华区龙潭总部经济城,德阳校区位于德阳市罗江区。德阳校区为我校新建校区,2015年开始兴建,一期工程在2018年下半年全部完工并正式投入使用,包括3栋教学楼、1栋图书馆、4栋学生宿舍和1个后勤服务综合体。
三校区占地面积总计1900余亩,拥有教学楼8栋、实验楼2栋、实训楼2栋、图书馆3栋,教学行政用房充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生活设施设备齐全,拥有纸质图书123万册、电子图书108万册、数据库10个,各类网络资源丰富,能够保证名在校生的学习和生活。
三、教学建设与改革
(一)专业建设
1.建设一流应用型专业集群
学校围绕川渝经济区、天府新区、成德绵经济区等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紧跟新产业、新业态、新技术,进一步调整专业布局,推动建设7个应用型专业集群。其中,重点建设会计、智能金融两个传统优势专业集群,加快建设智能应用、工程造价管理、环境设计三个成长型专业集群,加快培育老年福祉、现代服务管理两个新兴专业集群,目前已初步形成“2+3+2”的专业集群发展格局。
2.应用型示范专业建设卓有成效
应用型示范专业建设是我校向应用型大学转型的核心工作,是提高人才培养能力及专业适应社会需求水平的重要工作,大力加强应用型示范专业建设可以引领带动整个专业集群的应用型建设与发展。2018—2019学年,会计学、环境设计2个第一批省级应用型示范专业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应用型示范课程建设、教学改革、校企合作等方面取得了较大的成绩。此外,学校积极组织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社会工作、工程造价3个专业申报第二批省级应用型示范专业,并成功获批。
3.积极推动重点特色专业质量提升计划建设项目
按照专业链与产业链相对接的思路,学校积极引导专业建设向集群化、专业化、特色化方向发展。2018—2019学年,会计学、艺术设计(老年设计方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3个省级民办高校重点特色专业质量提升计划建设项目积极发挥其在本专业集群中的核心引领作用,带动关联专业,助推专业品牌塑造和专业影响力的提升,带动整个应用型专业集群的建设和发展。目前,已完成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科研项目8项、校企协同育人项目24项、签署培养计划2个、申报省级应用型示范课程8门。
4.推动重点专业实施国际认证
实施工程教育国际认证工作是推动专业建设上层次、上水平的重要手段,是推动建设应用型专业和应用型大学的关键举措。2018—2019学年,学校遵循“先行试点,以点带面,逐步推广”的工作思路,选择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会计两个专业为突破口,率先启动工程教育国际认证工作,对标国际认证体系对本专业的人才培养工作进行全方位、全过程、全员的改造和提升。学校成立了国际专业认证工作领导小组,统筹规划各个专业的国际认证工作。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与麦可思公司开展密切合作。目前已经完成了3个方面的工作,一是人才培养目标的设置和毕业要求的分解,二是专业课程的教学大纲和期末试卷的设计,三是内部制度的梳理和修订;会计学专业以国际商科教育认证委员会为对标认证单位,制定了IACBE工作推进计划,并赴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学院进行学习考察,在2018年底向IACBE提交了认证申请。
(二)课程建设
1.深入推进应用型课程建设
应用型课程建设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基础,是实现专业链与产业链、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的手段。2018—2019学年,学校将应用型课程建设和课程体系建设作为当前乃至今后很长一段时间的重要任务。
第一,加强学习研究。2018年9月,学校邀请云南经济管理学院的专家和骨干教师前来校作应用型课程建设的培训指导和经验交流。此次培训具有针对性和示范性,划分了财经类、理工类、人文类三个专题,各二级学院和教研中心的负责人和骨干教师均参与了培训,受益颇多。
第二,完善规章制度。学校在2017年制定和出台了《应用型课程建设指导意见(试行)》,但相关配套政策和制度还不尽完善。2018年,学校先后召开两次专题研讨会,并经过反复论证和修订,形成了《应用型课程建设方案》、《应用型示范课程建设评估标准》、《课程建设指导委员会工作章程》等相关指导文件和工作实施方案,为应用型课程建设提供了制度保障。
第三,完成第二批省级应用型示范课程申报。2019年1月,根据《四川省教育厅关于立项建设第二批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应用型示范专业及应用型示范课程的通知》,《面向对象程序设计与实践》、《移动开发设计与实践》、《生死学》、《老年活动策划与组织》、《Excel在财务中的应用》、《上市公司财务报表分析》、《安装工程造价》7门课程列入省应用型示范课程。
2.云教学手段革新,引入MOOC丰富教学
2018—2019学年,学校在信息化教学方面取得新进展,推行学习通教学平台,使整体云教学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在课堂上,教师使用“手机—电脑—投影”进行一屏三端应用,使课堂教学更加便捷,给学生更加直观的教学体验。学校也积极改进云教学存在的一些不足与问题,规范云教学的申报和管理,不断提升云教学的质量。
此外,还开设了《上市公司财务报表分析》、《财务信息分析及企业价值评估》、《商业信息系统》、《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CPA经济法》、《管理会计》、《字体设计》等45门云教学课程,既涵盖思想政治、英语等公共基础课,还有计算机、会计、艺术等专业课。此外,学校还积极借助外部优秀学习资源,引入了《走进故宫》、《中国传统文化》、《外国建筑赏析》、《3D打印技术与应用》等220门开放性MOOC课程,使学生不出校园就可以学习到国内外的优质课程内容,帮助学生开阔眼界、培养兴趣、提升内涵。
3.全面推动“课程思政”
为全面贯彻落实《四川省教育厅关于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施意见》(川教〔2019〕52号)的相关要求,推进“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设,实现三年内“课程思政”全专业、全课程覆盖的目标,学校于2019年6月正式启动第一批“课程思政”示范课程申报工作,并在7月公布了第一批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设项目。目前,思政元素已经更加有机灵活地融入很多专业课程,“立德树人”在各门课程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三)教材建设
1.加强引进教材与自编教材的结合使用
学校高度重视教材的作用与价值。在基础课程的教学上,推荐采用教育部国家级重点教材,旨在充分吸取名校著名学者的教学精华。同时,我校积极进行课程教材的自编与创新,尤其在实操实战类课程领域,已完成大量既体现天府学院特色、又紧扣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自编教材,构成了一个良性的、可持续的教材使用体系。
2.加大教材审核与选定力度
2018—2019学年,学校共选购了400余种教材。学校高度重视国家关于统一使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的精神,不断加强教材审核与批准制度,积极鼓励与引导学校相关课程教师参与马工程教材的使用培训与学习,深入开展马工程教材的推进与使用工作,目前,使用马工程教材的课程共有6门,每年共使用马工程教材2万余本。此外,学校加大对国外进口教材的审核力度,降低使用国外教材的比例。
3.完善采购管理,优化流程控制
2018—2019学年,在加大对教材内容审核力度的同时,学校加强对教材供应商的监督与管理,对教材合同进行再次审核与修订,进一步完善合同内容与续签标准;建立供应商评价机制,设计出问题提醒功能,对不合格供应商进行相应处理。同时,不断完善教材供货、退货流程,及时整改不合规项,形成书面规章制度,并保持流程的持续更新和完善。
(四)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举办应用型课程教学大赛
为了进一步推动课堂教学模式改革和应用型课程建设,学校在2018年10月至12月举办了教学大赛,本届教学大赛即以“应用型课程建设”为主题,以赛促建、以赛促教,通过比赛选拔一批优秀的课程和教师,营造应用型课程建设的良好氛围。在总结往年几届教学大赛的经验的基础上,本届大赛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改进和加强:一是考评方式,本次大赛的初赛阶段改为交叉听课,每名参赛教师在不同的时段分别接受3名评委的听课,既保障了公平性,也实现了从考察教师一堂课的“表演”转向考察更长时间跨度的一门课的“表现”;二是考察标准,历届教学大赛均将教学设计列为考察指标之一,但本次大赛不再孤立考察教学大纲和教案的设计,而是注重考察在课堂教学中是否有效执行了教学大纲和教案,注重考察人才培养目标在课堂教学中是否贯彻落实,注重考察教学实施与教学设计的契合度。
四、专业培养能力
近年来,学校大力推动应用型大学整体转型,通过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相关行业、产业的深入调研分析,学校的办学定位科学、准确。类型定位是具有鲜明地域特色、国内外知名的财经类应用型大学;目标定位是逐步建成与西部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特色鲜明、办学质量高、社会评价好的一流本科学院;层次定位是以全日制本科教育为主,全日制专科教育为辅,本专科协同发展的应用型大学;服务面向定位是立足四川、面向西部、辐射全国,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应用创新型财经类人才。
(二)改革基层教学组织,提升专业建设能力
建设一流的学科专业,需要有一流的教学组织和教学团队。近年来,学校一直在积极探索教学科研组织架构的改革路径,以“稳中求进、逐步过渡”为基本原则,在2017年成立了7个专业建设协调小组,统筹协调各专业集群的规划和建设工作。2018年,学校在原先专业建设协调小组的基础上,组建了8个二级学院。8个二级学院并不依照传统的学科类别来设置,而是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行业、产业发展态势为导向,对应着相应的应用型学科专业集群。
2018—2019学年,各个二级学院紧跟行业发展动态,充分发挥自身学科专业优势和交叉融合优势,深度挖掘四川和西南地区的人才、企业、产业等优质资源,在人才培养、专业建设、创新创业、产教融合等各个方面取得较大成绩。会计学院,致力于提升会计信息化、会计管理化、会计国际化的水平,培育“有高度,有宽度,有深度,有广度”的新财经人才;智能金融学院,密切关注信息技术与金融行业的结合,跟踪金融新业态的发展动态,研究智能金融产品和服务;康养护理学院,聚焦老龄社会和老年产业,积极探索和创新产学研一体化办学模式和医学养一体化产业模式;艺术设计学院,积极推动艺术设计与文化产业、服务行业的融合,培育新时代的文创人才;智能科技学院,认真研究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发展趋势,积极探索新技术与各行业的结合;建筑与工程学院,研究“新财经”背景下的工程行业发展态势,拓展建设工程全生命周期咨询管理、建筑工程资产评估与管理的新方向;现代服务管理学院,关注新农业、新物流、新旅游等各行业的发展,探索和创新现代服务行业“跨界融合”的新态势;国际教育学院,践行“国际化”发展战略,瞄准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布局,扩大沿线国家合作范围,提升国际交流合作层次与水平。
(三)加大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力度
2018—2019学年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成效显著,无论是在创新创业意识的培养上,还是各类竞赛和项目孵化上,较过去几年有了长足的进步,呈现出了“双创教育改革、校内实践、参与竞赛、项目孵化”的良性循环的局面。
一是开设了《创业与创新教育》课程,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二是举办各类创新创业培训和讲座,全年共举办了创业进校园、大学生就业创业大讲堂、互联网+创新创业讲座、商业计划书撰写讲座等一系列培训活动,营造了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三是以《创业与创新教育》课程改革为方向,成功申报了四川省教育厅2018—2020年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和教学改革项目;四是大力开展各类创新创业竞赛,以“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创青春”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大学生电子商务“创新、创意、创业”挑战赛为三大赛事为核心,辅以其他赛事,全面铺开,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五、质量保障体系
(一)全面落实人才培养中心地位,持续改进和完善教学管理制度
学校自建校以来,始终将人才培养放在中心位置,各项工作均围绕这一中心任务展开。学校领导班子清醒而深刻地认识到,做好人才培养、让学生成长成才,关键是抓好教育教学质量这一条生命线。领导班子始终保持对高等教育发展趋势的关注,时刻注意学习和研究教育前沿理论和相关的政策法规。校务会在每学期期初召开一次本科教学工作会议,专题研究教学工作计划;教学工作指导委员会每学期定期召开会议,专题研究诸如教学改革、教学质量监控、课程体系建设等工作;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每学期定期召开会议,专题研究诸如学科专业建设规划、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等工作。
2018—2019学年,学校围绕应用型大学整体转型和“双一流”建设,结合本科教育思想大讨论和振兴本科教育等工作,重点抓好六个方面的工作,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建设、“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学改革、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一流应用型专业集群和课程群建设、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全过程融合的协同育人机制健全。
(二)进一步建立健全“三全”教学监控评价体系
2018—2019学年,学校健全和完善“三全”教学监控评价体系。以教务处和教学督导处为牵头实施部门,对教学过程、教学质量进行全面的监督和检查,主要内容有日常监督和检查、期中教学检查、期末教学检查、教学质量评估等;以“三维一体”的课堂教学评估体系为支撑,从学生评教、同行评教、专家评教三个维度对课程设计、课堂实施等方面开展评估,落实对教学输入质量、教学运行质量、教学输出质量的“全过程、全方位、全员参与”的“三全”一体化教学质量监控评价体系。
(三)规范教学行为,加强督导听课力度
2018—2019学年,学校对督导听课表进行了修订,并改进了听课反馈流程,加重了课堂管理分配分数,侧重于学生学习效果达成度,同时建立了实时反馈的OA流程环节,为各个教学单位提供了实际教学情况反馈。此外,在教学督导处的牵头下,督导专员共完成听课抽查357余次,抽查结果集中反映了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部分课程的教学内容未能充分提炼,教学重点、难点不够明确,信息量不足;二是部分老师对学生迟到、早退等现象没有予以制止和批评教育;三是个别老师可疼节奏掌握不准,时间安排不合理。
(四)实施学生学习满意度测评
2018—2019学年,学校在自主研发的TFinfo手机应用上设计开发了学生学习满意度测评平台,覆盖全校所有教师和学生,通过该平台及时收集学生对教师的教学成果反馈,便于教师了解学生对课堂教学各个方面的满意度。该平台主要有三点优势,一是不受时间限制,可在任何时间协同开展调查;二是可根据需求进行有针对性的问卷设计,并指定目标学生进行数据收集;三是一端两用,数据在线实时反馈。
(五)改革毕业论文指导和管理制度,提升本科论文质量
2018—2019学年,学校在上一学年度的工作基础上继续完善和细化毕业论文指导和管理工作,加强二级学院的对毕业论文的过程管理,细化教务处、二级学院、论文指导小组的工作职责,优化论文工作过程任务的监督、管理和反馈。教务处作为论文指导工作的指导和监督部门,对各二级学院在论文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更细致的监督和更及时的反馈。
根据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关于做好2019年高等教育质量监测国家数据填报工作的通知》的工作要求,学校高度重视,由学校办公室、教务处、研究与发展处组成联合工作小组,认真学习教育部高等教育评估中心颁布的指标体系,并组织各二级学院、教研中心和相关职能部门对2018—2019学年的本科教学各项数据进行采集和统计,认真完成填报工作。
六、学生学习效果
(一)应届本科生的毕业、授位、攻读研究生、就业等情况
2018—2019学年,学校通过组织学生开展期末评教、教学恳谈会、就业恳谈会,了解到学生对本科教学满意度达到96.31%。2019届本科毕业生总人数为2727人,其中毕业人数为2572人,毕业率为94.32%;授予学位人数为2552人,授位率为93.58%。有86人攻读研究生,升学率为3.15%。
另外,有2199人实现就业,初次就业率达80.64%。其中,有1210人在成都地区就业,占55.03%;有1938人在省内就业,占88.13%;有261人在省外就业,占11.87%。还有15人自主创业。
(二)社会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评价
学校历来高度重视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评价,用人单位的满意度就是对学校人才培养工作最好的检验。2018—2019学年,就业指导中心共对735家企事业单位进行了走访调查,经过走访和对调查问卷的统计分析,2019届本科毕业生的对学校的满意度达93.57%。
各用人单位对我校毕业生的工作态度、综合能力水平评价较高,工作态度认真、实际动手能力强,充分显示出我校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质量成效显著,社会满意度较高。同时,我们更应该关注企业对我校毕业生工作期间的纪律性和专业技能方面有更高的标准和期待。
七、特色发展
2018—2019学年,学校继续坚持和深化产教融合发展战略,进一步深化教育体制综合改革,探索产教融合的新机制、新路径、新方法,以康养、智能应用、会计三个专业集群为抓手,用“特色带动示范、示范推动集群”,走出具有天府特色的产教融合之路。
康养专业集群方面,目前初步形成了“产学研”一体化办学格局和“医护养”一体化产业模式,旗下已成立了天府老年大学、天府康养职业教育中心、四川天府老龄产业发展研究中心、蒲公英老年护理中心。其中,蒲公英老年护理中心于2019年正式投入运营,该护理中心针对失能、半失能及长期卧床和疾病康复期的老人,主要提供日常护理照顾,辅以简单医疗措施,真正做到“医养结合”。
智能应用专业集群方面,学校与Oracle、达内、慧科等国内外领军企业展开深度合作,积极探索智能财经、智慧校园、智能体育、智慧养老社区等智能系统的研究和产业孵化。一是共同培养,与达内集团共建人工智能学院和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建立AI智慧创新工场;与上海因仑公司共建因仑班等项目。二是共同研发,与文思海辉、华清远见共同申报教育部协同育人项目9项;与四川易洛朗科技有限公司共同研发智能体育测试系统,现已投入各校区使用。
会计专业方面,学校和金蝶公司联合研究和开发的财务共享、集团财务管控、智能财务大数据等创新财会教学模式和人才培养取得了成功,为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扩宽了平台;此外,还与中兴财光华会计师事务所共同建设《中级财务会计》等课程,与智禾田律师事务所共同设计和建设法务会计方向的课程模块,与经纬达科技有限公司共同开展《上市公司财务报表分析》应用型课程建设,与新道科技有限公司共同申报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
(二)深化教学改革,推动信息化与教学深度融合
近年来,学校积极推动“信息化”战略,始终坚定不移地推动和深化教学改革,高度重视现代信息技术与教学模式的融合与创新,在信息化教学改革试点方面一直处于全省高校前列。2018—2019学年,学校从数学和英语两个公共基础课上发力,推动“大一”数学智能教学平台和瑞英教学平台的全面使用。
第一,“大一”数学智能教学平台建设。2018—2019学年实现了数学课程的全覆盖。平台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利用大数据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能随时评估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技术能力,真正实现因材施教和个性化教学。
第二,瑞英教学平台建设。学校积极推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通过校企合作的形式,学校与平台方共同拟定培养目标、共同开展课程建设、共同分享教学资源。通过每个月的阶段分析报告和学期总结,教师和学生对平台的使用率均比较高,平均在线学习时长和通过课时数均达到了预期目标。
为了顺应未来大学的变革与发展,学校于2017年与西安培华学院、麦可思公司共同发起成立了未来大学联盟,得到了国内多个知名民办高校的响应。目前有西南财经大学天府学院、西安培华学院、广东财经大学华商学院、厦门工学院、云南经济管理学院、武汉工商学院、北京工业大学耿丹学院、上海师范大学天华学院、苏州大学应用技术学院、广东海洋大学寸金学院、青岛黄海学院、广州华商职业学院共12个成员。
联盟自成立以来,一直积极推动国内游学项目,鼓励联盟内的学生自由选择前往任何一所学校学习,并实现学分互认。2018—2019学年,我校共有60余名同学选择去北京、广州、厦门、武汉、西安、苏州等联盟内的高校进行为期一学期的交流学习。学生通过交流学习,体验不同学校的教学理念,丰富学习经历,增长见识,扩展视野。返校后,按照规定进行课程成绩置换。未来大学联盟项目的开展已经得到越来越多学生的认可。
八、需要解决的问题
近年来,各二级学院对于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和修订愈发重视,组织专门力量、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去研究和制定方案。但是对于人才培养方案是否真正得到了有效的贯彻和执行却重视不够、推动不力,人才培养方案“进课程、进教案、进课堂”还没能全面而深入地推行。二级学院领导、专业负责人作为方案的设计人员对人才培养方案理解深刻、执行到位,但还是有部分任课教师对人才培养方案的标准和要求理解不到位,导致教学大纲、教案与人才培养方案不能匹配,影响课堂教学效果。
(二)教学大赛对课堂教学的反馈和提升机制有待进一步加强
第一,教学大赛的比赛形式急需突破和创新,从2014年的课堂教学大赛、2015年的课程教学大赛、2017年的教学方案设计大赛到2018年的应用型课程大赛,除了2017年是采取网上评阅教学方案的形式以外,其他几届都是传统的竞赛形式,无论是参赛教师还是听课评委,都呈现出一种倦怠;第二,以赛促改、以赛促教方面还做得非常不够,学校尚没有形成一种有效的机制,未能很好地将优秀的教师和课程的先进经验和模式进行总结凝练,未能很好地进行研究和推广,没能发挥对课堂教学改革应有的促进作用。
这些年来,学校始终在不遗余力地探索加强教学质量监控和测评的各种做法,但是效果却没有达到预期。例如,学生评教、同行评教、专家评教的“三维一体”体系运行不力,三个维度的评教结果没有得到有效整合;再如,教务处、教学督导处、各教学单位的督导小组没有形成合力,还没有建立起一套自上而下、上下联动的教学质量监控机制。
西南财经大学天府学院
2019年12月23日
扫描上面二维码,微信咨询
落户咨询热线:13671738356
咨询热线
136717383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