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英专 本科四年碎碎念(一))
原本没打算写这篇文章,实在是因为已经毕业两年了,那些或感恩或幸福或纠结或焦虑的回忆都因为时间而淡泊了许多。之所以想到重新梳理本科四年的经历,是因为在知乎上看到很多英语专业相关的问题,类似于“英语专业是不是很鸡肋的专业”,“英语专业前情堪忧”,“作为一个英语专业的学生,感觉现在蛮尴尬的”等等,我不禁失笑,这不是我本科四年最常和室友们争论的话题嘛如今本科毕业已经快两年了,我想要分享一下自己当年如何选择英语专业,如何学习和看待英语专业的心路历程,希望给正在焦虑或者纠结的英专童鞋们一些帮助。
为何入坑英语系复旦英语系的培养方案英语专业学生的自尊心大家对英语系同学有哪些普遍的误解--英专童鞋的焦虑点英语系同学的出路转专业+毕业后如何看待自己的本科四年
我是15年参加上海高考,考完根据自己的成绩看能否进入复交自主招生综合评价,我当时拿到了复旦和交大的面试通知,因为两个面试是在同一天,所以就有一个取舍,最后放弃了交大面试去了复旦廖凯原法学院面了一整天,我现在印象还很深刻,在坐十号线回家的路上我半开玩笑的和我妈妈说,我已经尽力,剩下的就看命运是安排我在10号线的哪一站下车了(同济大学站VS江湾体育场)
复旦廖凯原法学楼
当时的自主招生是自己可以填报几个专业志愿,然后根据自己的分数(高考+面试分数),我印象中第一志愿是新闻,第二个是英语,第三个是法学,排序很简单就照着前一年复旦专业分数从高到低排,我们家对我读什么专业没什么太大的意见,他们觉得能上复旦就挺好,剩下的也给不了我什么意见了哈哈。我自己因为高考选的理科,高三一整年刷了堆起来比自己身高还高的数学卷子,所以坚决不去读理工科专业了(四年后去了CMU啪啪打脸2333)然后我又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没什么明确的目标,所以就想着选一些万金油的文科,打一些基础,后面再慢慢看往哪里发展,OK就这样出面试成绩以后我就顺利进入了英语系,开启了我接下来一两年的迷茫时光。
和好友一起努力修学分hh
一入学就会收到一本培养方案,我记得我那一年毕业要求修满149学分,包括通识教育核心课程,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任意选修课,参见下图:
整体的感受就是大一大二的课业非常重,如果想保GPA(3.5+)其实还是需要花费很多时间在读小说,写paper,课前准备,课后复习,平时想去实习就比较困难。
复旦本科生培养方案复旦本科生培养方案
1.不用学数学;
2.部分选修课挺有意思的;
3.如果大三交流的话回来可以抵很多选修课,避免自己大三大四还要花很多时间在学校上课(终于有机会可以学期中去实习了)
4.认真上课真的可以把英语学好(英语演讲,辩论,笔译,口译都是以后做任何岗位可以作为优势的)
5.有很多学术研究纯粹的老师可以学习
1.部分英语专业的教材和必修课总是给我一种蜜汁上世纪90年代的感觉,不是说讲的不好,而是我们很多讨论的话题和学习的方法真的是蛮旧的,很难感受到和外面世界的连接,然后还需要给自己心理安慰,我们学的东西哪怕小众,但是很重要2333。
2.自由选课空间有限,很多时候是为了满足149分的要求硬上自己不喜欢的课,其实挺浪费时间的;
3.GPA评价系统有毒,伤害学习动力。举个例子,我们大一大二有英语精读的必修课,然后英语系70多个人会被分到4个班,每个班18人左右,然后成绩不是分数来评而是按照人数来评,不是说你努力背书努力背课文拿到90分以上就可以拿A,而是说你们班一共有18个人,所以拿A的名额只有18*30%=5.4个人,就是说不管大家多么努力,最后拿A只有5个人,剩下的人不管有多么大的进步,也最多只能拿B+。这个复旦通行的前30%A政策一度非常伤害我的学习积极性,虽然我服气拿A的5个同学他们的英语基础比我好很多,然后我就算非常努力熬夜准备在短时间也很难超越,但是如果说我不努力复习和拼尽全力之后的结果都是B+,那是不是显得我的努力还挺可笑的。而且这个事情不公平的地方是每个学校对ABCD的评定系统是不一样的,然后申请研究生的时候去WES认证自己的GPA就会显得特别没有竞争力,反正有过类似经历的同学应该会明白这种心累的感受。
其实我非常赞同知乎上对英语专业鸡肋的评价:
“食之无味弃之可惜,我们国内的大学开设这个专业到了泛滥的地步。只要是个大学,大专也好,本科也罢,还有研究生,博士啥的,都有这个专业。听说读写课催人入眠,教材几乎不更新,更不与时俱进。老师还是老三套,几套教案教到退休;老教师,老PPT,老教材,学生就装模作样的上课。还有,英语专业总给人一种高大上的错觉。但是实际上真的大多数人是半桶水,却还自以为是,自以为比别的专业高人一等。”
我觉得这些评价的确是过分真实了,我大一大二的时候也有过这样的迷茫,就是自己花了12年的时间努力的念书,竞赛,高考,自招面试上复旦,最后在英语系一天天混日子,就这?尤其是当我回家的时候亲戚朋友会拿我当成一个模范去和孩子们说你要好好向姐姐学习blabla,我那时候完全没有自豪的感觉,相反,我觉得非常羞愧,想赶紧溜回自己的房间,试想如果我毕业后10年大家对我的最高评价还是复旦本科毕业生,那是不是意味着我那10年一直在原地踏步呢?
因为这样所以我开始发疯一般去思考自己的竞争优势以及我到底在英语系要习得什么东西,现在回过头来看,我觉得以下几点是我至今非常感恩本科教育的地方:
公费出国交流的资源
复旦英语系在大三会有非常多的exchangeprogram,美国欧洲亚洲都有,据我所知可能相比之下其他专业的同学不会有这么多的机会,只有gpa前几个的同学比较容易得到交流的机会,但是在英语系,只要你想出去,基本上都不会有问题,只是学校好坏还是以GPA来排的。
我在复旦四年最幸福快乐的时光就是在罗利交流的那半年,在复旦呆着的时候我有很多的迷茫和不自信,和身边闪闪发光的同学比起来自己实在没有什么自信的资本,但是当我在罗利,我看到很多和我同龄的美国同学,他们活得比我潇洒很多,不是说他们不努力不焦虑,而是说他们不把自己的自信心建立在和别人的比较上,他们更在意自己想做的事情,目标的管理和实现,以及丰富自己的生活经历。周中该学习学习,周末就hangout,假日就安排旅行,没有那么多纠结迷茫,也不那么内卷。我自己突然想通了,感觉像是一个转折点吧,从罗利回去以后我的生活状态产生了非常大的转变,我明确地知道自己不会在未来从事翻译/文学研究的工作,所以对于英语系的专业课,我的目标就是把英语作为一个沟通工具学好,除此之外不会再多浪费时间。其次,我开始尝试各种各样的实习,争取一些感兴趣的科研项目的机会,通过实际经历来判断自己是希望直接工作还是国内读研还是出国读研。
英语从来不会成为我的短板
对于英语这块应该算是英专同学最后的自尊心了吧。不过这份自尊心我曾经也是碎了好几次。作为一个上海英语高考130+的闲鱼,我曾经蜜汁自信的觉得自己的英语挺好的,直到自己进入了英语系才发现自己的英语水平多么辣鸡。就这么说吧,我那一届的复旦英语本科的同学就是两部分组成的,大部分是全国各地外国语学校的外语保送生,剩下的是上海本地和我一样通过高考/自主招生进来的同学,所以这么说吧,我刚进去的时候英语真的被吊打。外国语学校的同学他们备考复旦保送的内容就是以英语为主,所以高中三年课程和准备上都会以英语作为主打,但是我仗着英语基础还行,高三都没怎么管过英语一直专注在理科的提分上。所以进入大学后第一次感觉到英语上非常挫败。
而且其实说实话,很多非英语专业的同学也都非常专注自己英语水平的提升,我听过很多非英专同学托福GRE考的比英专同学高的栗子。关于这一点我觉得不管大家都在说英语专业如何如何鸡肋,但是英语从来都非常重要。你的英语是不是够好不是以英专生决定的,也不是以一张托福雅思的成绩单决定的,更不是以你在国外呆了几年决定的。
英语好是指我们能否完全自如和美国人沟通,理解对方的表达和言下之意,自己如何礼貌幽默地回应,旁边有人需要翻译的时候你是否有底气直接上去帮忙做个70分的交传,写英文report的时候是不是得心应手并且自己可以校稿或者给别人好的feedback。我个人其实有好多的实习和科研机会的获得很大程度上受益于自己的英文还不错。所以无论你是否想从事翻译/文学研究的工作,把英语学好都是一个英专学生的本分甚至是转专业的左边加分右边项。
优秀的校友资源
我希望非常重点强调这一点给正在读英专本科的同学们,校友资源非常重要,非常重要,非常重要。
我在大三大四的时候一直不定期会和英语系的学长学姐约饭,大家的发展道路都很不一样,有的在本校保研了,有的出国读研,有的直接工作了,我从和他们的沟通中了解到英语系的毕业生有哪些优势和劣势,可以做哪些实习,直接工作可以往哪些方向转,未来的就业前景如何。其实是在和学长学姐的沟通交流中我慢慢走出空虚的焦虑,慢慢对自己的发展选择有了更实际的感受和评价系统。还有一个点,虽然我没用过,但是我觉得如果对某个实习机会感兴趣的话不妨可以看看这个公司有没有正在工作的校友,一般校友都会很乐意帮忙的。
没想到这个碎碎念居然写了这么长,只能拆成两篇来发了。敬请期待
---------------------------------------------
扫描上面二维码,微信咨询
落户咨询热线:13671738356
咨询热线
136717383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