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届毕业生,扎堆进体制)
有句话叫「不孝有三,不考公为大」。
要说父母心中的工作鄙视链,那一定是:公务员>事业编>教师>打工。岗位,无论具体做什么,工资多少,在长辈眼中就是「正式工作」。在过去,在是否要考公、进体制这件事上,很大一部分年轻人可以说是「被迫」的,微博上相关话题曾引发了3.5亿阅读。
截图自微博
而如今情况似乎发生了变化:越来越多的应届毕业生选择主动进入体制内,顺利「上岸」成了许多年轻人追逐的梦想。
恰逢近期各校正公布2020年就业质量报告,我们一起看看今年的最新数据,有多少选择了体制内呢?需要注意的是:本文的「体制内」仅统计进入党政机关、事业单位(高等院校、中初教育、科研单位、医疗卫生等)的毕业生,因国企工作形式复杂不一,故不算入在内。
毕业生扎堆「求上岸」
如果说考研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考公、考编又何尝不是呢?据中青报消息,2021年国考于2020年11月29日正式开考,本次国考计划招录2.57万人,报名阶段共有157.6万人通过用人单位资格审查,为三年中最高,平均竞争达到61:1,其中竞争最激烈的岗位招录比高达3334:1。
可以看出,曾经对体制内没那么感兴趣的毕业生们,转向了。
「求稳」成了最迫切的需求
从目前已公布2020年就业质量报告的「双一流」高校来看,签约就业毕业生中进入体制(不含国企)的情况:4成毕业生进体制的高校不在少数,最高的竟超过9成。
一些学校因为特殊的性质,进入体制内的占比极大。
首都师范大学目前占据首位,由于学校师范的性质,去向为教育系统的占比最大,且近五年占比一直在逐渐增加:本科毕业生从2016年的80.62%升至88.52%,研究生毕业生从2016年的58.86%增至76.76%。
截图自首都师范大学2020年就业质量报告
华中师范大学情况相似,体制内的主要去向是中初级教育单位,占比在6成以上。
进入体制内当教师也变得越来越热门。2021年1月27日,教育部召开新闻发布会,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于发友表示,新时代教师职业吸引力明显增强,个别地区数十人竞争一个教师岗位常态化。
北京也许是体制内工作最多的城市了。外交学院2020年毕业生中进体制的占7成,北京外国语大学有45%的毕业生进入体制,这两所学校都与「外交」有着密切的联系,学生的主要去向都是外交部、国际交流等相关的政府机关单位。据介绍:当前活跃在外交一线的外交官中,平均每6名中就有1名外交学院毕业生,每4名高级外交官就有1名来自外交学院。
外交学院本科毕业生主要体制内去向
截图自外交学院2020年就业质量报告
北京外国语大学毕业生主要体制内去向
截图自北京外国语大学2020年就业质量报告
若加上进入国企的那部分,体制内的「双一流」毕业生群体将更加庞大。
学校越来越好,学历越来越高
从表中可以看出,除了性质特殊的高校外,位于我国前列的名校毕业生们也竞相参与进入体制内的竞争:中科大、川大、清华、上交大、吉大、浙大、南大等进入体制工作的毕业生都占了3-4成。
甚至清北硕博生进入党政机关工作或中小学从教,似乎都已屡见不鲜了:
广深多所中小学公布的招聘名单几乎是清一色「清北」毕业生。
广州某中学拟招聘教师名单
据南方周末报道,2020年一名海外名校报考了四川的「乡镇公务员」,到了面试时发现,面试环节所有人,都来自「双一流」高校。
2020年8月,杭州市余杭区招聘了一批清华北大毕业的研究生到街道工作。
运河街道办事处录取的是新闻传播学硕士
乔司街道办事处录取的是北大软件工程硕士
临平街道办事处录取的是北大中国哲学硕士
东湖街道办事处录取的是北大左边法律右边硕士
南苑街道办事处录取的是北大地球物理学博士
仓前街道办事处录取的是清华材料科学与工程硕士
中泰街道办事处录取的是北大左边法律右边硕士
五常街道办事处录取的是北大生物学博士
从北京大学近三年(2017-2019年)毕业生就业单位性质来看,去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工作的占比已逐渐增加到一半,若再加上国有企业的部分,那么近乎8成的北大毕业生进入体制内。
来源:北京大学2017-2019年就业质量报告
这些新闻都曾引发诸如「人才浪费」「大材小用」的热议,但必须承认的是,在体制内,名校生可以最大化利用自身的学历优势——越来越多的名校骄子也是认清了这一点。近年来越来越热门的选调生政策,尤其是定向选调,逐渐成为名校生才拥有的「特权」。
大家都扎堆进体制,一方面是疫情影响下,经济下行,企业有效需求明显下降,招聘企业签约量明显下滑;同时经济下行的压力让人们更加追求安全感,「求稳」的心理越来越突出,想要进入体制内工作的毕业生人数激增,竞争也变得更加激烈。
想通了,体制内「真香」
南风窗曾发起「当初你为什么选择考公」的投票,「工作后想明白的」这一选项以3万的票数已远超出「父母让我考的」这一选项。如果说「进体制」曾经是父母对子女的最大期望,那么如今越来越多年轻人正选择主动进入体制内。
2020年末,南风窗在微博上发起的投票
毕业生为何纷纷选择进入体制内?
早已摆脱了「低薪」
体制内的收入正在将体制外的收入逐渐甩开。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9年全国城镇非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为元,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6.8%;城镇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为元,实际增长5.2%。
广东、江浙等经济发达地区的体制内工作、基层公务员就更别提了,成为众人竞争的「香饽饽」。之所以会有大批清北毕业生去余杭区街道办,年薪30-50万的待遇吸引力太大了,这几乎是上海城区街道办公务员薪酬的2倍。
一直被人称为「穷教师」的教师行业,如今也获得了薪资和社会地位的「双丰收」。2020年初,各省市纷纷发布《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实施意见》并实施具体行动。杭州市明确区、县(市)政府出台公务员奖金政策时,必须同时间、同幅度考虑中小学教师,率先实现教师平均工资收入高于公务员平均工资收入水平。
2020年5月的教育部新闻发布会上,教育部教育督导局局长田祖荫表示,年底以前必须完成义务教育教师工资水平不低于公务员,此作为一项硬任务,要求各地开展自查。
图源:澎湃新闻
体制内稳稳当当
有人国考二战、三战,培训费都不知道花了多少,还在继续坚持考下去;有人因为担心自己30多岁将失业,于是从互联网大厂逃离,进入体制内寻找安全感。他们渴望的,无外乎就是两个字:稳定。
尤其是在2020年这个特殊的年份,企业招聘收窄,应届大学生、研究生却有增无减。根据今年年初猎聘大数据研究院公布的《2020应届毕业生春招求职报告》显示,38.73%的应届毕业生的就业选择是考公务员。
图源:猎聘《2020应届毕业生春招求职报告》
大多数选择体制内的人都认为,能落户、晋升渠道畅通、职业前景好等非经济层面的社会保障,是比单纯的工资高更加重要的要素。
还是余杭区街道办的例子:除了高薪外,6-8万的安家补贴、1600-1800元/月的租赁补贴、5-20万的购房补助、医疗健康体检、相关人才休养、子女入学等方面的便利和优先保障,一个没落下。
近年来「996」「007」「」等互联网文化的反噬,前不久更是有拼多多23岁员工猝死事件的发生,让舆论场的情绪瞬间被点燃,同时引发了广泛的社会讨论。这也推动了部分互联网大厂的年轻人,走向体制。
一名华为的员工曾说,「很多华为人都想考公,因为在华为工作太累,工作强度远超996,一周只有周日下班能休息,没时间谈恋爱、交友,拼尽青春赚钱也没办法在深圳买房安家,在老家体制内的工作就算3000块,至少能拥有生活。」
有人说,越来越多的毕业生挺进体制内,现在的年轻人怎么不求上进,只想做咸鱼;也有人说清北毕业生去街道办工作是「屈就」,是「大材小用」。
其实这些都是双向选择、互相成全的结果,我们大可不必被「成功学」束缚。不同时期、不同的就业环境,人们的选择自然也会有所不同,这或许是人们趋利避害、市场理性下的一种自然选择罢了。
更何况基层同样对人才求贤若渴。一线的工作平凡却并不简单,能在基层锤炼摔打,对个人来说也是宝贵的财富。高校毕业生无论是去基层一线、科研单位,还是去企业,只要是理性选择,都值得被祝福。
参考文献:
[1]2021年国考今开考:拟招2.57万人超157万人报名过审
[2]教育部:教师工资不低于公务员年底须完成
[3]杭州率先实现教师平均工资高于公务员,探索教师退出机制
[4]报告:教师职业吸引力明显增强,个别地区数十人竞争一个岗位
[5]你在大厂“996”,我在备考公务员,我们都有光明的未来
题图来源:自制
排版:Lnysay
投稿:
扫描上面二维码,微信咨询
落户咨询热线:13671738356
咨询热线
136717383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