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后毕业生2年发14篇SCI,还是外审专家……网友:他研究时间机器?)
“我是来自肿瘤154班的王子恒,是南通大学附属医院生物样本库的研究成员,同时也是无锡恒衍生物科技公司执行董事。”
这是前不久,23岁的王子恒在南通大学杏林学院毕业典礼,作为优秀学生代表发言时的自我介绍。
而他身上最让人吃惊的还是他在学术方面的成绩:
2年内发表14篇SCI论文,是10余本SCI杂志的外审专家。
这样的一位学术与事业全面开花的“学霸”自然而然受到大家追捧,毕竟做科研的同学都是知道发表SCI论文难度怎样,何况还是这么短的时间发表数量如此之多。
01
本科毕业
已在学术路上“年少有为”
发表了14篇SCI论文,成为10余本SCI杂志的外审专家,这是王子恒本科5年科研生涯中的成就,创全院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历史新高。
2019年1月15日,他的第一篇以共同第一作者署名的SCI论文在《MolecularGenetics&GenomicMedicine》(《分子遗传学与基因组医学》)杂志上发表,这是一项关于肾透明细胞癌的研究。在半年内,王子恒和他同学们组成的团队共完成了6篇论文,其中4篇顺利发表。
从大四开始,王子恒陆续在《InternationalImmunopharmacology》(《国际免疫药理学》)、《JournalofCellularBiochemistry》(《细胞生物化学》)等杂志发表共14篇SCI论文,其中包括9篇为第一作者或共同第一作者,3篇为通讯作者。
大五时,王子恒第一次收到了SCI期刊的审稿邀请。“收到这个邀请邮件的时候,我还是很惊喜的。外审专家还是以教授为主,很少有本科生参与的。”从成为外审专家至今,王子恒审稿约50篇。在他看来,受邀成为外审专家是对自己科研成果的极大肯定,花5到6个小时阅读需要审核的论文,用一周左右的时间提出意见。
除去在学术上获得斐然成绩,王子恒在校期间同时投身于多项比赛和科研项目,在他看来,“经历和经验比效益更重要!”
先后荣获江苏省“创青春”省赛铜奖、江苏省“互联网+”大赛二等奖、江苏省“挑战杯”二等奖,获院一等奖学金和“三好学生”等表彰,主持并完成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两项,获软件著作权五项。学以致用,借助实践助益了现有的学术研究。
02
收获赞誉
质疑声伴随而来
2年14篇SCI论文发表?这真的真实吗?
伴随着很多赞誉,议论与质疑的声音也逐渐争夺,就光在知乎上的“如何看待南通大学杏林学院一位本科毕业生发表14篇SCI”问题就有了100万+的浏览量。
@不爱吃土豆
不是我酸,是我无法相信。
在之前看过的报道中说两年发了14篇Sci,评论中有人扒了一下他的文章,其中9篇是一作,3篇通讯,还有好几篇是属于国际期刊,两年,24个月,除去寒暑假2个月,还有22个月,22个月,14篇文章,评论每一个多月一篇文章,请问,从选题,到实验,到数据整理再到文章撰写,最后到查重,改文章,审稿人意见,见刊速度,一个多月够了吗?何况从他第一篇到现在仅过去18个月。
我在此并无意冒犯南通大学杏林学院,我只是觉得学术造神应该有个度,你这很明显不可能,你要是说两年发了6篇文章,大家还有争议?更何况是个本科生,据说还参加了不少的竞赛,还有一家属于自己的公司?他们真的分清楚通讯与一作的差别吗?他们的时间真的有效的嘛?我相信论文本身内容上没有什么问题,但是具体是不是他做的或者他有没有参与一作和通讯的工作量有待质疑。
我们应该抵制学术上的“大跃进”,让科学研究真正可以做到为造福人类为目的的研究。
@红茶
“学术造神”适可而止,并不是说承认别人优秀有多难,而是16个月发14篇SCI实在离谱,没有必要。报道中拿14篇SCI和大学教授作比,用三本作为噱头,就是炒作罢了。之前觉得王子恒同学具有奋斗精神,但是后来觉得这是投机行为,不值得被鼓励,也挤压了别人的发文空间。
我在爱思唯尔中查了一下,《InternationalImmunopharmacology》上共有6篇:2018年10月接收、2019年3月发表;2019年3月接收、9月发表;2019年6月接收、2020年1月;2019年9月接收、2020年7月发表;2019年12月接收、2020年4月;2020年2月接收、6月发表;一般是3个月投一篇,9人左右的团队,论文内容是整理数据做实验。知网上共有6篇,分别是2017年12月接收、2018年3月发表;2018年8月接收、2019年4月发表;2018年10月接收、2019年3月发表;2019年9月接收、2020年2月发表;一般是3-5页的小短文。这太水了就不提了。
《InternationalImmunopharmacology》的录用比例约81.66%,审稿周期2.7个月,中科院分区为3区,CiteScore为3.32(排名第二的为16.10,柳叶刀为10.28)。而报道中提到的其他两个期刊也是在3区4区,其中一个录用比高达95%。其实投这种刊,3个月出一篇论文是差不多的(但实际上他们还投知网、其他的刊,也是时间管理大师了,建议出书)。但是我觉得不是很有必要,论文不应当一味追求数量,更应该看重质量。像大炼钢铁那样搞论文运动,产出数量巨大但质量低下的论文,无疑是在浪费国家的科研经费和资源。此次王子恒同学受到众嘲在情理之中。
@神外小可爱
最近对这位同学了解了很多,不得不赞叹这位新时代的时间管理大师真的很厉害了。
两年发表14篇sci,并且审稿50篇+,同时作为公司的运营ceo参与着公司的日常管理,还要和女朋友谈恋爱并且帮助女朋友写meta分析的论文,在大五期间拒绝推优考研进入南通大学神经外科…大佬啊,这不是大佬是什么?作为同专业2020届研究生,我自认是个垃圾,大五实习不用考研在导师科室混日子干临床混了几个月,其他的也没干啥|ω`)。好想哭(┯_┯)。
@Vanko
他的研究方向是时间机器吗?
03
在科研人眼中
SCI论文十分重要
小曼去找来王同学发表的部分论文,虽然都是发表在SCI期刊上,但发表的期刊大多比较水。虽然如此,如果考虑到他还是个本科生,跟同龄人相比已经属于很厉害了。
可以看出,整体论文难度水平不是很高。在专业人士看来,王同学的论文设计很多关于用生信手段对临床数据分析的研究,这些论文的周期相对较短,加上投稿的目的期刊都是3、4分左右的癌症领域(水刊),所以这个论文发表速度是可以实现的。
但相应的,这样的论文发出来对自身的提升也不高。倘若能够将自己的经历与手上丰富的资源相结合,心态调整好,王同学以后还是会有无限可能的。
对于科研人来说,能否在SCI期刊发表论文显得相当重要,相应的,能不能发表真的有水平的文章,那又是更高层级的评价。
因为相比金钱上的物质奖励,发SCI论文能带来的更是身份和地位的提升。
知乎上有网友表示:基本上SCI二区以上的论文发上3~6篇就能在一所普通211高校破格评选副教授了;二区以上发上5~8篇就能破格评选教授了。
《常熟理工学院2019年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中则提及:发表3篇SCI一区论文,其中至少以我校为第一单位发表1篇SCI一区论文直接认定副教授!
另外,如今全国各地都在想尽办法引入人才,而手握多篇SCI论文的话,身价自然又上去很多。
比如,《2019年深圳市海外高层次海外留学人才(孔雀计划)认定办法》中就有明文规定:近5年,以第一作者(含与第一作者具有同等贡献作者)或唯一通讯作者,在国际高水平科技期刊(期刊所在各专业领域位于《期刊引用报告》JCR一区)发表论文3篇,可以申报C类人才(160万)。
在学术界,“学术造假”完全零容忍,这个可以参考之前的翟天临事件、论文工厂事件,在学术上保持好奇心、耐心,不仅仅关注数量,更多的注重质量,这样的未来必然大有可期。
注:文中部分内容来自【南通日报】、知乎等
举报/反馈
扫描上面二维码,微信咨询
落户咨询热线:13671738356
咨询热线
13671738356